晚清赵州桥残垣断壁与今日保护修葺之对比,千年古桥的沧桑巨变

赵县 更新于:2025-10-05 23:58
  • 哥vV
    时期赵州桥与现在的对比照片。从中可以看出,晚清时桥体损毁颇为严重。而如今,经过保护性修缮,这座始建于隋朝的我国最古老的桥梁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!

    每次路过赵县,我总爱绕到洨河边去看看赵州桥。这会儿的桥面青石板被踩得光溜,阳光一照,能映出人影儿。桥栏上的龙凤雕刻虽然是后来补的,但摸上去还是能感受到石纹的温度,不像老照片里那样,尽是断茬和裂缝,看着就让人心揪。

    前阵子碰上个在桥边摆摊的大爷,姓李,家就住在桥南头的村子里。他说小时候听爷爷讲,晚清那会儿,这桥连过马车都得小心翼翼,桥面坑坑洼洼的,有些石板松得能晃悠。“现在多好,”大爷指着桥上说说笑笑的游客,“城里来的娃娃在这儿写生,大学生扛着相机拍个不停,连咱村的老嫂子们,晚饭后都爱来桥上遛弯儿,吹吹河风,比坐家里舒坦。”

    你别说,还真是这样。前几天去的时候,正赶上一群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观,孩子们围着讲解员叽叽喳喳:“老师,李春爷爷怎么知道这样建桥就不会塌呀?”讲解员笑着指着桥拱:“你们看,两边这小拱,洪水来了能分流,平时还能给桥身‘减负’,古人的心思,藏在石头缝里呢!”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,小手轻轻摸着石栏,那眼神里的好奇,比课本上的文字鲜活多了。

    桥北边新开了家“赵州桥故事馆”,不大的院子里摆着些老物件:有民国时期的桥碑拓片,有上世纪村民护桥时用的麻绳,还有个玻璃柜里放着块带着裂纹的老桥石,旁边卡片写着“1952年修复时换下的原构件”。守馆的大姐说,常有老人来这儿看半天,指着老桥石掉眼泪:“这石头,我小时候还在上面坐过呢!”

    其实赵州桥现在的“活法”,早不是光靠“修”了。你看桥边的文创店,卖的钥匙扣、冰箱贴都是小桥拱造型;村里的手艺人还学着李春的法子,用本地青石打些小石桥模型,游客买回去当摆件。前两年村里办“石桥文化节”,有人把李春的故事编成了快板,在桥上一唱,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,比赶大集还热闹。

    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,桥面上总有些不显眼的小细节:有的石板缝里长出了几丛青草,被路过的村民小心地拔掉;桥栏底部有块石头颜色略浅,听说是前几年被游客不小心碰掉了一小块,村里的老石匠连夜照着原样补上去的,不细看根本看不出来。这些细碎的小事,比那些“国际地标”的头衔,更让人觉得这桥是“活着”的。

    总结:赵州桥的“重生”,从来不只是石头的拼接和修补。它藏在村民的闲聊里,孩子的画纸上,游客的镜头中,甚至桥边小贩的吆喝声里。这座老桥早就不是冷冰冰的古迹,而是成了赵县人生活的一部分,成了咱们普通人能摸得着、看得见的文化根脉。它站在那儿,就像在说:好东西只要有人惦记,就能一直“活”下去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