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盖着红章的“推荐表”,啪地拍在桌上,命运就拐弯了。
1970年,清华园门口,18岁的李铁柱扛着铺盖卷,从河北赵县生产队一路绿皮车晃到北京。他没考过试,只凭“根正苗好、干活不要命”八个字,就被公社书记写进了推荐名单。那年全国像他这样进大学的,一共有94万,平均下来,每个县摊不到40个名额——比今天上清北还金贵。
有意思的是,他们一进校就被老师当头棒喝:先补小学算术。更讽刺的是,同宿舍的北京知青王抗美,老爹是部委干部,数学只会背乘法口诀,却照样拿甲等助学金。说白了,拼爹从那时候就开始裸奔。
结果呢?毕业包分配,李铁柱被扔到青海德令哈修铁路,零下三十度啃冻馍,成了“国家干部”;王抗美调回北京,三年后就提了副科。这下好了,一个填了边疆的火种,一个占了城里的编制,谁更公平?
四十多年后,94万人里最年轻的也70了。李铁柱在德令哈的平房里,墙上还挂着那张褪色的学生证;王抗美在朝阳公园跳广场舞,手机屏保是孙子的清华录取通知书。历史没法打分,只能把答案留给时间。
夕阳照在德令哈的钢轨上,闪着冷光。时代选中的,从来不是英雄,只是刚好站在风口的人。举报